双师说课赋能互动教学 教研室共研建国历史脉络

发布日期:2025-05-08    浏览次数:

5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研室围绕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召开集体备课会。章节负责人李洁老师与王树芳老师共同担任说课人,通过双师说课、案例研讨、互动设计等环节深化教学共识,为课程注入思辨性与实践性活力。

双师说课:解构历史逻辑与创新课堂互动

王树芳老师首先从历史叙事逻辑出发,系统梳理本章框架结构。她指出,第七章应以“两种命运的抉择”为主线,串联重庆谈判、战略决战、政治协商等核心事件,着重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在教学重难点解析中,她强调“重庆谈判的政治智慧”“土地改革的民心凝聚”“政协制度的创新意义”三大板块,建议结合《双十协定》内容、解放区土地改革数据对比表等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关键抉择。

李洁老师聚焦课堂互动设计,分享了两大思辨性教学方案:其一,通过“明知蒋介石缺乏诚意,毛泽东同志为何仍冒险赴重庆谈判?”的深度提问,引导学生从国际格局、国内民意、政党形象构建等维度展开分析,体会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担当;其二,组织进行“如果国民党实施土地改革,能否逆转战局?”的课堂辩论,可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条文、国统区土地占有数据等史料举证,在观点碰撞中理解“民心向背决定历史走向”的深刻内涵。她特别提出,可利用重庆谈判纪念馆VR资源、历史纪录片等多媒体素材,为互动环节搭建沉浸式情境。

集体研讨:多元思路激荡教学智慧

在案例素材与教学方法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围绕“如何让历史细节转化为育人载体”展开热烈讨论。王树芳老师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两党的宣传海报、不同阶段两党的战况和实力对比表等教学素材,建议通过“微观历史”呈现宏大叙事;李洁老师分享了民主人士书信手迹、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翻身纪事》等资料,提出构建“史料研读——问题链引导——小组探究”的教学模式。参会教师们还就如何融入地方红色资源、结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互动形式等话题交流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改进思路。

共识凝聚:构建“思辨+体验”教学体系

经过深入研讨,备课会明确了第七章教学的三大实施路径:一是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构建知识框架,通过关键事件精读、史料对比分析强化学理支撑;二是以“问题导向”设计课堂互动,将重庆谈判、土地改革等内容转化为可探讨、可辩论的思辨议题;三是以“沉浸式体验”丰富教学场景,整合线上史料库、线下红色场馆资源,打造“读史料、观影像、辩历史、悟初心”的立体化课堂。

本次备课会彰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深耕课程建设的专业态度,通过双师协同说课与集体智慧碰撞,为“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这一章节教学构建了兼具学术深度与互动活力的实施方案。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打磨教学细节,推动思政课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更大育人效能。


撰稿:李洁 摄影:高培月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