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专题会议,围绕课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展开集体研讨。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章节负责人侯苗苗、张珍、马玉凤三位教师分别从教学设计、内容架构等维度进行说课,郭雨柔老师分享了大量典型案例与史料支撑材料,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一、多维说课:精研内容架构,深耕教学设计
会议伊始,三位章节负责人依次进行说课展示。侯苗苗老师以“历史逻辑与教学逻辑的统一”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抗战史的阶段划分与重点难点,提出通过时间轴对比、地图分析等手段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张珍老师聚焦“抗战精神”的思政融入,结合具体史实设计“信仰的力量”“民族脊梁”等专题,强调以历史细节唤醒学生家国情怀;马玉凤老师则从“学生中心”视角出发,分享了互动式课堂、角色扮演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出通过“历史情境模拟”增强学生参与感。三位教师的说课内容既体现学术深度,又紧扣教学实际,为课程优化提供了多维视角。

二、案例赋能:以史为鉴启智,以案育人铸魂
郭雨柔老师在会议中展示了精心整理的抗战典型案例库,涵盖“平型关大捷的战略意义”“敌后抗战的群众智慧”“抗战文艺中的民族精神”等主题。她通过视频片段、档案文献、口述史料等多种形式,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并强调案例选择需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教学感染力。例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时,她引用杨靖宇将军的绝笔信与普通民众的抗战日记,形成“大人物”与“小人物”的互文,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三、集体研讨:凝聚教学智慧,共筑育人合力
说课与案例分享结束后,与会教师围绕“抗战史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抗战史教学需避免“重史实轻思辨”,应通过问题链设计、小组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教训对当代的启示”等深层次问题。此外,教师们还提出建立“抗战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课件、案例、学术成果等资源,实现集体备课与教学创新。
本次教研室会议通过多维说课与案例赋能,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历史为脉络、以案例为载体、以思政为灵魂,培养具有历史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撰稿:张珍 摄影:张鑫宇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