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为弘扬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大数据信息工程学院全生异科导师韩俊霞于5月7日在上河书院104室举办“传承五四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回顾五四运动历史、解读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开展青年使命大讨论等环节,激励青年学子以奋斗姿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活动伊始,韩俊霞老师以“五四运动与青年担当”为题,带领学生回溯了1919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通过历史影像和文献,阐释了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并强调:“当代青年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洪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莉老师围绕马克思17岁时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开深度解析。她指出:“马克思强调职业选择应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与五四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一脉相承。”通过剖析当前“躺平”“慢就业”等现象,她呼吁青年:“要警惕功利主义陷阱,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最后参与此次活动的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比当下流行的“躺平”“摆烂”文化,突然惊醒:百年前的同龄人在民族危亡时选择“向死而生”,今天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回应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或许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但至少要让自己的专业所长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这是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觉醒”。
——网络工程(专升本)2307班 温晶
老师说,五四运动前中国青年像“被关在铁屋子里的人”,直到巴黎和会失败才“撞破铁窗”。现在就业难、房价高,很多同学说不如躺平,但我想起陈独秀写的“青春之民族,斯为世界之源泉”——青春就该是”破壁的锤子”,而我们马上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就应该做好这“破壁人”!
——网络工程(专升本)2307班 郭亚楠
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感悟,既延续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基因,又跳动着Z世代独特的思维脉搏,展现出当代青年在历史坐标系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思考轨迹。
供稿:韩俊霞 摄影:袁莉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