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备促教强素养,凝心聚力育新人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夯实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9月10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王利鑫,就假期开展的线上集体备课会进行了成果分享。

在成果分享中,王利鑫老师主要围绕教学核心需求,提出了十条实用的备课策略。针对理论教学与时事结合痛点,王老师明确“夯实理论基础,关注时事动态”的备课方向:既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筑牢理论根基,又要密切追踪时事热点,将鲜活案例融入课堂。

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载体,其选取标准成为本次分享的重点议题。在假期的线上集体备课会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教师们达成共识:教学案例需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贴近学生生活”,优先选取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相契合的内容,避免使用脱离学生实际、理解门槛过高的案例,通过“接地气”的案例设计,让学生在共情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王利鑫老师提出“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学情调研”的备课思路:提前梳理每章教学目标,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调研学情,精准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思想困惑,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让备课更具针对性,切实解决学生“想知道”“难理解”的问题。

教材钻研与逻辑梳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分享中,王老师强调“钻研教材内容,梳理逻辑关联”的重要性:深入研读教材,提炼章节核心问题,梳理问题间的内在逻辑,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同时,王老师还进一步总结出“兼顾备课三面,提升理论素养”的备课要点:备课需同步关注学情调研、教学方法选择与教材钻研,且教师需持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以更高素养驾驭教学内容。

除以上的备课策略之外,结合假期的线上集体备课会,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各位老师还形成了几点经验:“结合实际教学,阐释课程意义”——在绪论中,通过播放主题视频、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同时清晰阐释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遵循逻辑顺序,结合案例阐释”——在第一章“人生观”教学中,确定“是什么—怎么选择—怎么做”的逻辑思路来展开教学,搭配具体案例辅助讲解,让抽象的人生观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聚焦学生关切,优化课堂提问”——提问需围绕学生关切点,结合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困惑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如“如何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等问题,避免单纯围绕课本知识点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选用新鲜案例,借助AI辅助教学”——选取山西本地故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具有时代感、地域特色的案例,同时运用AI工具高效搜集教学素材、设计教学问题,丰富教学形式;“及时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效果”——课后需及时总结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方法有效性及课堂互动质量,在“备课—授课—反思”的闭环中持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此次备课成果分享活动,不仅梳理了实用、可操作的备课方法,更凝聚了教研室教师的集体智慧。下一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将以此次分享为契机,持续深化备课改革,将优质备课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成效,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王利鑫 摄影:古慧敏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