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态势,4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开展了一场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集体备课活动。此次集体备课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就业形势”展开,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深入研讨,共商教学良策。

活动开始,张鑫宇老师紧扣我国经济与就业形势的核心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说课。在经济形势方面,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稳中有进、态势好、潜力大的态势。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这样的形势,张鑫宇老师明确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经济与就业的发展态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次说课系统阐述了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梳理了课程的关键概念、理论框架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后续的研讨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课结束后,王利鑫老师以青岛海上粮仓项目为切入点,介绍了这一海洋经济创新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广阔前景。该项目借助现代化养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海洋渔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保障了水产品的稳定供应,还创造性地提供了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就业机会。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特色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独特价值。

随后,张珍老师围绕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分享了多个极具启发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多个行业,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学生理解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丰富视角,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力量提供了多元思路。

李洁老师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以比亚迪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李洁老师指出,比亚迪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在电池研发等核心技术环节也走在行业前列。同时,李老师分享了比亚迪的成功如何成功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强大拉动作用。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中,全体教师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不仅对我国经济形势与就业形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还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有益思路。
撰稿:张鑫宇 摄影:张鑫宇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