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引导大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法治素养。2022年5月11日下午5点,“秉公律法社”在云端举行“拒绝造谣传谣,树立法治意识”活动,思政部卢静、赵静、智文媛、马恬、高培月、姚明敏、岳瑾明、乔运鸿八位教师受邀担任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首先,由“秉公律法社”社长向同学们介绍造谣、信谣、传谣的危害。谣言会干扰公众对疫情的认知和判断,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扰乱公共秩序。编造、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接着,通过视频呈现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如何科学破除谣言。面对谣言时应做到:核实信息来源,多做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正义感,普及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增强法律素养和科学素养,进而提升识谣辨谣和破除谣言的能力。
最后,思政部教师就今天的主题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同学们提出建议。卢静老师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每个公民都应拒绝谣言,自觉抵制不实信息,做有正义、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姚明敏老师建议:“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更要坚守道德底线与法律法规,学会理性分析问题,不为谣言所惑、所动,用科学的素养和正确的心态防疫,做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大学生。”
活动结束后,周子淇同学感慨道:“感谢思政部教师同我们一起参加本次活动,并给我们提出宝贵建议,今天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荀子曾说;‘谣言止于智者兴于愚者,起于谋者。’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谣言的‘毒瘤’也在滋生蔓延,针对谣言的传播,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和不传谣,增强法律意识,争做谣言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