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于5月28日举办了第七届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经过初赛,15名优秀思政教师同台竞技,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教学设计,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活力与深度。
王利鑫老师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如何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的历程。

成思思老师围绕“人工智能能否拥有人类意识、能否取代人类智能”展开,通过案例分析与哲学思辨,从意识结构、社会性、语言本质等维度论证AI与人类意识的根本区别,强调人类不可替代性,风格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切,将抽象哲学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对比分析。

张夏薇老师以大同云冈石窟“年轻人打卡拍照热潮”作为话题引入,阐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

赵文琪老师以2025年全国两会“问民生 谋发展 话改革”为切入点,并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基层工作者李肖娜的案例,导入民生问题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她的授课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鼓励青年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秉持不怕吃苦、投身基层、绽放青春的崇高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高洁老师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局限性”为主题,通过剖析晋商在依附性、保守性和封闭性上的历史局限,深刻揭示了民族资本健康发展与先进社会制度、创新精神和开放格局的必然关联,并结合情景思辨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

袁玥老师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游击战在理论探索与战争实践的碰撞中,在血与火的淬炼里破茧成型,指引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韩俊霞老师以多种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辨析意识的概念、本质、表现形式和能否化约为数字信号等方面,陈述“人类智能的不可替代性”。

陈静老师讲述了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就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为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阐明三者的高度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

刘佳欣老师在讲解中国梦本质的基础上,通过我校西部计划优秀学子的事迹阐述了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号召同学们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过程中,让青春梦想与时代同频,实现真正的价值升华。

侯敏老师从外卖骑手送餐活动中体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例贯穿到底,将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生动的在骑手外卖送餐过程中呈现出来,将哲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不仅用哲学解释世界,更要勇于改变世界。

李洁老师结合国际热点事件和中国具体实践等案例,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崔庆淼老师从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层面剖析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

赵静老师展示了淮海战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得以重温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伟大壮举。那滚滚向前的小推车、那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皆是人民力量的生动彰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守人民立场,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融入发展脉络,以不变的初心和使命,续写着与人民同心同德、共赴辉煌的时代篇章。

侯苗苗老师以跨时空信件切入,引发学生对技术革命与人类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进而聚焦人工智能安全,针对学生困惑点,从其必要性、风险特征、实践方向三个层面深入讲解,逻辑清晰且紧扣时代议题。

张鑫宇老师讲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既通俗易懂,又彰显民族特性,具有显著的中国理论品格。

此次教学展示活动不仅为思政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更通过“教学-研讨-实践”一体化模式,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型。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以高质量课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撰稿:李青柳 摄影:赵素云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