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青年教师讲好科学故事、厚植思政育人根基。4月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成长导师苏果云、赵跃先以及赵民胜、乔运鸿两位教授组成专家指导团,举办科学家精神宣讲专题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杨凯院长主持,线上展开,围绕竞赛要求和育人目标,针对讲稿设计、案例挖掘、价值升华等核心环节开展深度指导,为参赛教师厘清思路、把脉定向。

逻辑框架:从“形散”到“神聚”
苏果云教授率先指出,宣讲稿需构建“精神引领—故事承载—价值升华”三位一体逻辑链,避免平铺直叙。她以两位参赛教师选定人物何泽慧以及吴明珠为例,示范如何将个人案例与科学家精神六维度精准对应,强调要用故事冲突凸显精神张力。
案例遴选:典型性与时代性并重
乔运鸿教授结合文件精神,提出宣讲需跳出事迹罗列,应挖掘科学家精神内核与人物事迹的深度融合,不必局限于单个人物,亦可选择丰富人物表达、立体化人物形象。
叙事艺术:让科学故事“有血有肉”
赵民胜教授则着眼于讲稿本身,逐字逐句,就细节刻画、情感表达、营造情景体验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指导,力求科学故事的讲授要鲜活、要有血有肉。
价值升华:从故事到信仰的跨越
赵跃先教授强调,要深入把握科学家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在融合,要系统构建科技报国精神与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引领体系,引导听众感悟精神力量背后的理论根基。

两位参赛教师表示受益匪浅,并就各自在选题、磨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杨凯院长表示,要努力打造科学家精神宣讲“示范课”,助力青年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在后续竞赛中斩获佳绩!
供稿:张夏薇 摄影:张夏薇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