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理论内核,赋能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会课厅”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03    浏览次数:

4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38期“思政会课厅”活动在3教103教室成功开展。此次活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主题展开,旨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活动伊始,赵民胜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授。在课堂上,赵民胜教授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剖析。在讲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时,不仅列举了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还结合历史案例,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这些经济成分如何推动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时,赵民胜教授通过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清晰地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结束后,参与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对此次授课的深刻体会与独到见解。

王树芳老师认为,赵民胜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理论与历史案例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也会借鉴这种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历史故事,让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崔晶老师认为,赵民胜教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到位,逻辑清晰,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崔晶老师分享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变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李洁老师认为,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本次授课中,赵民胜教授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并表示,自己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此次思政会课厅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思政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撰稿:张鑫宇 拍摄:张鑫宇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