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一场聚焦课程育人深度融合的交流活动在上河书院106大咖书屋举行。通识教学部科学与社会教研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展开深入研讨。
思想交汇:共探融合之道。活动核心议题锁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双方教师一致认为,打破学科壁垒、强化沟通协作是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路径。思政课程需体现理论深度与价值引领,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则应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形成育人强大合力。

案例启迪:展现融合实践。思政教师高培月以生动案例,分享了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通识课程的教学智慧。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精准定位思政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建设互鉴:共筑育人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卢静全面介绍了教研室在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未来规划,强调坚守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性。科学与社会教研室主任赵云则分享了本教研室在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培养及特色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在科学通识教育中强化社会责任与伦理思考。


经验碰撞:激发教学灵感。在自由交流环节,思政教师成思思与通识课教师杨瑞围绕课程设计、课堂互动、价值引导等具体教学环节,分享了各自的实践心得与困惑。思想的火花在坦诚交流中迸发,为双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此次跨教研室交流,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具体行动,为促进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通识课程隐性教育相贯通搭建了有效平台。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期待未来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携手探索更具活力、更富成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撰稿:卢静 摄影:卢静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