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师“老带新”传帮带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

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传承优秀教学经验,4月16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老教师传帮带”教学交流活动。资深教授赵民胜围绕“如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激活课堂、讲透理论”展开分享,结合“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重点问题及教材第五章内容,深入探讨教学设计与资料整合方法,为青年教师带来一堂干货满满的教学示范课。

课堂互动:从“被动听”到“主动悟”

赵教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为切入点,分享了多年教学中总结的“三维互动法”:首先是,问题导向激发兴趣,在讲解“人民民主专政”时,结合当下社会治理案例,抛出“民主与专政如何统一于国家治理”等思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分析理论逻辑;其次是,情景模拟深化理解,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专题,组织学生角色扮演1950年代的工人、农民,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历史必然性;最后是分层任务驱动参与,针对教材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布置小组任务——收集家乡老字号企业的公私合营史料、制作对比图表并汇报,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本土叙事。

他强调,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理论的温度和力量。课堂互动需紧扣“为什么学”“如何用”,避免形式化热闹。

资源赋能:从“单一教材”到“立体素材库”

针对青年教师常遇的“资料匮乏”问题,赵教授推荐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地方党史与校史资源三大权威资源平台,并指导使用方法。他说,“备课就像‘烹小鲜’,既要用好‘中央厨房’的权威食材,也要加入‘地方风味’的特色配料。”赵教授幽默比喻,引发在场教师共鸣。

传帮带共成长:在交流中凝聚育人共识

交流环节,青年教师围绕“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学生接受度”“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如何融合”等问题提问,赵教授结合具体教学片段逐一解答,强调“思政课教师既要当好‘翻译官’,把理论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听懂的‘青年话语’,也要成为‘引路人’,在历史纵深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此次活动是“老带新、传帮带”机制的生动实践,既是对课程建设的深化,也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具体行动,为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共鸣”的思政课堂注入新动能。


撰稿:成思思 摄影:张鑫宇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