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精彩一刻”集体备课第三期活动

发布日期:2025-03-13    浏览次数:

3月1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彩一刻”教师集体备课第三期活动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古慧敏担任主讲人,学院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古慧敏老师围绕“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建的”这一主题展开讲解,旨在通过交流教学方法,推动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古慧敏老师以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处境。在列强侵略和封建腐朽统治的双重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虽接连兴起,却均以失败告终。在这个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迫切需要一股新的力量引领走向光明,而这一时代困境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进入课程核心部分,古老师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党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建党的重要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爆发,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为建党在思想和干部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从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直至1921年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讲课尾声,古老师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她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决定性意义,指出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彻底扭转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

讲解结束后,赵民胜教授、乔运鸿教授和高洁老师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赵民胜教授指出:“在讲述近代社会背景时,可简洁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所受的影响时,应多运用翔实的案例,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让党史知识更具生命力。” 乔运鸿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可以从三个逻辑展开:一是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三是共产国际这一外部因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党史内涵。”高洁老师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引入一些党史故事,并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次试讲活动为学院教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促进了党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传承。古慧敏老师表示,将认真吸收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持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党史课程,助力青年学子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撰稿:古慧敏 摄影:崔晶 责任编辑:任欣】